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青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德信体育养
栏目:德信娱乐 发布时间:2025-02-19
  德信体育,德信娱乐,德信官方网站,德信德州,德信扑克   2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在西海岸新区国风工业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树牢“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优化“健康青岛共建共享”社会环境有关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柳忠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于文成;青岛市中医医院(市海

  德信体育,德信娱乐,德信官方网站,德信德州,德信扑克

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青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德信体育养

  2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在西海岸新区国风工业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树牢“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优化“健康青岛共建共享”社会环境有关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柳忠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于文成;青岛市中医医院(市海慈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魏陵博;青岛市立医院东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顾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代谢性疾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颖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强调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人民健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其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部署,为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健康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 “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每一个人热爱健康、珍惜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帮助群众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布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服务因素占8%。从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是最可被个人所控制的、也是对健康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市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8.1%,提示慢性病是目前危害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因此,每个人都要更加重视预防,强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测量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加快推进健康青岛建设16项行动,多措并举为市民“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2024年,青岛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46%,高于全国的31.87%和全省的36.22%。

  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已上传健康科普作品1.6万余件,网民浏览量近5000万余人次;建成各具特色的健康教育基地30个,青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个;每年组织健康科普专家走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健康教育近万场次,今天,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28名专家来到国风工业园,为企业职工和居民群众进行健康义诊和科普宣传;出版《青岛市居民健康知识指南》《青岛市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导读》等科普读物并免费向市民发放数十万册。

  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无烟机关、无烟医疗机构、无烟学校实现全覆盖,全市健身设施1万余处。所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开设心理(精神科)门诊,免费心理援助热线万余人次,区市、镇街综治中心、高校、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开设率达到100%。结合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抓好清理卫生死角、病媒生物消杀等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加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完成6万余人;新婚女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致病基因免费筛查6万余人;6岁以下儿童孤独症免费筛查50.8万余人,新生儿先心病、听力和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6.7万余人,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18.6万余人。全市托育机构托位总数增至4.3万余个。建成省级健康企业28家,接尘工龄不足5年劳动者新发尘肺病例数明显下降。全市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71家。

  加快推进老年人、“三高一慢”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9.2%;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健康行为积分制度,采取积分兑换保健服务和健康工具等激励措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服务。

  创新实施“三高一慢”健康服务包,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将慢阻肺纳入基层慢病管理范畴,为慢阻肺患者提供随访服务;实行“三高一慢”(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慢阻肺)多病共防共管,服务“三高一慢”患者28.5万余人。深入推进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级耐药结核病规范诊疗示范区建设,适龄儿童水痘疫苗免费接种210.14万余剂次、免费窝沟封闭95.75万余人,省级及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100%、国家级示范区达到4个。

  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在国内率先开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推出青岛市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中医体质辨识免费网络自测版,开展“八段锦”全民推广活动,2024年习练群众超过124万人次。完成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点菜单”式省级改革试点,入选省级优秀改革案例。

  打造优质医疗资源“新高地”,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重点专(学)科达到24个,省级重点专(学)科达到139个;组建30个重大疾病专科联盟,设立8个市级专科专病诊疗中心,优势特色专科快速发展。获批建设山东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完成235万余项次,为患者节省费用9082万余元。

  2025年,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持续优化“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社会环境,引导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努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强化“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开展传染病防控系列宣传教育,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增加健康知识供给。依托主流媒体开办健康教育专题专栏,用好“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推进“互联网+健康科普”,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知识需求。发挥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将健康教育纳入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全过程,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和 “健康科普专家走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将健康知识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大力推进“中医生活化”,面向全体市民推广“八段锦”和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出一系列中医药科普活动和产品。加强社会动员,加快健康区市、健康镇街、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社区、健康促进医院等建设,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每年提升不少于2个百分点。

  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我市成年居民超重率为40%、肥胖率为25.2%,亟需加强干预。2025年,将组建市级健康体重指导专家组,培训2000名健康体重指导员下沉基层服务群众;举办科学减重科普大赛,实施“减体重控腰围”特色项目,评选“科学减重达人”,开展“科学减重三人赛”“人人会做八段锦”等活动;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环境,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孕产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体重管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在居民体重管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结合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关于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鲁医健康说”系列发布会的部署安排,我市今年要举办10场“时令与健康”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将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利用时令节气和卫生健康纪念日等时机,组织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不同领域的专家,分析时令因素对人们饮食、起居和健康所产生的影响,预测出不同时令节气、不同人群的易患疾病,提前给出科学的预防措施,指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有效预防和控制季节性疾病,并通过调整生活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运用中医养生手段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时令与健康”生活方式精细化指导。同时借助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扩大健康知识覆盖面,提高广大群众知晓率,减少公众疾病发生的风险。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如果说健康是“1”,那其他事物都是后面的“0”,没有“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希望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并积极传播正确的健康观,努力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健康青岛建设做出贡献!

  工人日报记者: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和特殊的饮食习俗,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念,请结合二十四节气介绍一下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魏陵博:二十四节气简明地表达了该时段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的成长状态,也被应用于中医学的理论构架,其中最典型的是四立、二至和二分。“四立”代表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也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为两半。“至”代表了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或者北回归线,阳光直射为夏至,最大斜射时为冬至。夏至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冬至表示最冷的冬天快要到来。“暑”、“寒”之类,代表了气候温度的情况。

  二十四节气来自于对天文和日影的观测。从天文角度来理解节气的时间概念,它指的是瞬间时刻,而不是一个时段。而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出发,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时间段计算的,并不限于某一刻,所以,我们对节气应理解为一段时间,比如从交立春起,之后的15天都是属于立春节气。

  中医把人的脏腑和季节联系起来,如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等,强调了自然界阳气和人体阳气要相适应。强调春夏多运动,顺应阳气向上向外的特点,建议晚一点睡,应该早起锻炼。秋冬寒冷季节,要避风寒,顺应阳气内敛潜藏的特点,人体阳气也要潜藏,冬季不要被寒气损伤,建议大家要早睡晚起。

  春夏养阳就是养肝、养心,心肝最易发生心肝火旺,所以春夏应吃寒性药食抑制其火,秋冬养阴就是养肺、养肾,秋冬寒邪易袭人体皮肉筋骨,所以应食温热以补肺气和肾阳。

  节气是对四季变化的细化,中医从大寒开始,每4个节气为一段,每段2个月,把一年分成六节,对应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简要概括了每个时段的特点,中医称为六气,例如目前时段为大寒到春分,属于多风时节,人体容易出现感受风邪,立春前多为风寒、雨水后多见风热,这就是中医诊病的又一个原则,叫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此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学习中医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医理论运用节气和五行生克理论创立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把时间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纳入到诊疗当中。例如2025年为乙巳年,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角度来看,推测本一年的气候,上半年风木当令,下半年相火当令,推测本年度气候偏暖,所以在养生保健多考虑滋阴降火的方式。当然,咱们还要看具体地方的小气候,还有个人的体质转化,任何时候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都是最重要的。

  在使用药食养生时,中医有个叫“脏气法时”的原则,辛温性味药食类似春季升发之气,例如,韭菜、生姜之类可以补肝气,凉酸药食类似秋季收敛,例如柑橘类可以补肺气等,夏季火旺,宜用苦寒降火,如苦瓜、苦菊之类,冬季寒盛,宜用温补,如羊肉、参茸补剂。

  总之,顺应天时养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借势而为的功效,如三伏贴治疗阳虚病证,冬季膏方滋补衰弱体质,都是节气养生在实践当中的实际应用。

  前湾港社区居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品是越来越丰富了,吃得也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也容易“吃”出了一些疾病。请介绍一下,日常饮食怎么吃能够吃得好、还能吃得健康?

  顾萍:民以食为天,膳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一日三餐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首先是要摄入合适的总能量。吃得过多会增加体内脂肪,吃得过少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肌肉流失、贫血等。其次,食物种类应保持多样化,应包括谷薯类(包括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等。具体,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营养素合理搭配。三餐中应首先确保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供能比合适。适宜的膳食能量构成比一般为:碳水化合物供能50%—65%;蛋白质供能10%—15%;脂肪供能20%—30%。其次,还应注意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充足。例如,缺乏维生素A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萎缩,纤毛数量减少,导致病菌侵入体内;维生素C能减少外界对人体细胞内平衡的干扰,促进抗体形成,维持正常免疫力;维生素E在人体内能够保护T淋巴细胞、红细胞,从而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锌是人体内100余种酶的组成成分,尤其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缺铁可导致贫血和免疫细胞数量减少,造成免疫力下降和免疫反应缺陷等;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可多为家人烹饪富含上述营养素的食物,如深色果蔬、动物肝脏、海产品、红肉(猪瘦肉、牛肉、羊肉)等,并在烹饪过程中,多蒸、煮,少煎、炸,尽量避免营养素的流失。烹饪用油,可在日常食用的调和油基础上,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脂肪n-9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茶籽油的摄入。不建议使用猪油。

  二是注意三餐合理搭配。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其中早餐要营养,至少应包括4—5种食物;午餐要丰富,至少应包括5—6种食物;晚餐要易消化,至少应包括4—5种食物。每一餐都应有主食和副食,主食做到粗细搭配,副食应兼有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并注意干稀搭配。例如,早餐可把银耳、莲子、百合、芡实、薏米、山药煮成粥,有润肺作用,午餐可做二米饭,晚餐可做蒸红薯。饮食应清淡,少油少盐,少吃腌制、油炸及辛辣食品。加餐可优选新鲜水果类、奶类、原味坚果类和全谷物食物。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尝试自制健康(少糖、少油,天然食材)零食和点心。如果家人在此期间感觉压力大,可适当增加鱼、禽、肉、蛋、奶、大豆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深绿色、橙黄色、紫红色等深色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食欲不好,可将食物做得更软烂,比如鸡蛋做成鸡蛋羹、瘦肉做成肉末等。

  三是注意饮食安全卫生。食品卫生安全最重要。食材加工前,一定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物。优先食用不宜存放的叶菜类蔬菜,避免腐烂变质。食物储存应生熟分隔开,果蔬鱼肉分隔开,肉类密封保存,蛋类单独储存。冰箱定期清理、消毒。为了降低感染风险,食材加工时,也要做好生熟分开,加工和盛放生的肉、水产品和蔬菜的砧板、刀具、盆、盘、碗等器具要与熟食的分开并及时清洗消毒。处理生熟食物之间要洗手,避免食物间的交叉污染。减少生冷食物及凉拌菜的制作。蔬菜、肉类等需洗净后彻底煮熟食用。无法去皮的水果,食用前需反复流水冲洗。购买的非高温灭菌包装(软、硬罐头)的散装卤煮肉制品,建议高温加热后再食用。

  国风药业职工:在这个季节需要预防哪些呼吸道传染病?普通感冒和流感是怎么区分的?

  于文成:冬春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发生支原体和细菌感染。某些特殊个体可发生特定感染如霉菌/毛霉菌、耶氏孢子菌、巨细胞病毒等。总体来看,机体免疫功能减低人群易发生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和支原体感染。这些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先天和后天免疫功能减低,经常出入人群密集场所活动的群体等。

  那么,应该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首先要看流行病学史,在流感高发的冬春季节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特别是当我们密切接触了流感病例之后,如果出现高烧、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很可能感染的就是流感病毒。普通感冒一般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其次,就是从症状上看,流感症状更重、起病更急,往往伴随38℃-39℃左右的发热,并且除了咳嗽咽痛以外,还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像头痛、肌肉酸痛、特别乏力;而普通感冒一般是低热或者中等程度的发热,也有人并不发热,症状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比流感轻。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包括主动预防与被动预防。主动预防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手消毒及各种消毒措施。被动预防包括: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等。

  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不建议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就使用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也不主张所有个体均预防应用抗病毒药物。健康群体病毒感染症状不重采用中成药及对症治疗即可。对于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先天和后天免疫功能减低人群和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较重人群可及早使用抗病毒药。抗病毒药物选择应根据药物抗病毒谱来使用,而不是一种抗病毒药就能够适合所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如奥司他韦应用于流感病毒感染;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另外,抗病毒药物应用时机也很重要,多数于病毒感染48-72小时内应用最好。病毒感染数天尤其是超过7天再应用意义不大。

  患者充分休息可以更快的康复,不建议带病上班上学、探亲访友、参加聚会,也不建议在生病期间接待来访的亲友,避免传染给他人。居家休息的同时,也要避免传染给家人,有条件的可以在单独的房间居住,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尽量的和家人保持距离,多开窗通风,和家人接触的时候戴口罩,都可以减少传播风险。打喷嚏、咳嗽时尽量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使用过的纸巾要立即扔进带盖的垃圾桶,并且及时洗手。

  如果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了39℃以上的高热,使用退热药物效果不佳,建议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闷、憋气这些严重的症状,或者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模糊,都需要及时就医。发病以后如果超过5天症状没有缓解趋势,也建议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阻断呼吸系统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所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非常重要!

  大众日报记者:青岛市开展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倡导科学控制体重。体重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能否从专业角度解释一下什么是代谢性疾病?春季对代谢性疾病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代谢性疾病?

  陈颖:所谓代谢性疾病,简单说就是因为身体代谢出问题引发的疾病,是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的健康。比如,我市的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成人都有超重或肥胖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开展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对于指导群众科学管理体重,是非常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为什么我们要做好体重管理?因为肥胖不仅是一种体态问题,更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启动因子”。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疾病,还会大幅增加患癌症、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另一方面,虽然代谢病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发展缓慢,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出现明显症状。这就给我们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春季已经到来,大家很关心气候变化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那么结合春季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干预。

  首先是饮食。春季气温回升可能引发食欲波动。如果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病的发生。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才能有助于降低代谢病发生的风险。

  其次,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病的重要原因。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此外,运动还能产生的一系列代谢有益分子,可以抑制进食和增强人体能量消耗。运动还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改善代谢。春季户外运动,建议多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跑步、骑车、散步、游泳等。重要的是结合自身情况,培养运动习惯和爱好,坚持下去。

  第三,注意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精神压力会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醇释放,影响代谢。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抑郁而频繁进食导致肥胖的病人。老话说的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态好才能健康。

  第四,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代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可导致胃饥饿素、瘦素等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消耗减少,导致肥胖。睡眠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对大脑、心脏,尤其是对新陈代谢有非常强的益处。春困秋乏,春季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肥胖症等代谢病的病因复杂,针对这一问题,我市部分医院也开设了肥胖多学科诊疗门诊,采取心理干预、运动干预、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为肥胖症的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防更胜于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管理好自己,才能健康而长寿!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