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内,27门课程被一抢而空,瞬时在线时,上海市民艺术日校首次启动报名,最受欢迎的壁球课仅4秒就被抢光。
自2016年创办以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学位抢课每次都是“秒光”。500元/12次课的公益性收费模式,让艺术爱好者们直呼“性价比高”。今年艺术夜校秋季班,教学点、课程数和学员人数持续扩容——600个点位、2300门课程,预计招收学员逾46000人;相较去年,教学点增长了50%,课程数增长超过1.1倍,学员拟招收人数增长逾80%。尽管如此,学位仍是“一座难求”。报名开启当日,最高瞬时在线分钟内被抢空。
“一座难求”体现的是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公益性艺术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而市民艺术日校的创新推出,则反映了文化部门对丰富普惠文化服务模式的不断探索。
相比夜校,此次首开的市民艺术日校有几个特点:一是教学时间错峰延长;二是受益人群更加广泛;三是教学场景更加多元;四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艺术日校分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段,主要利用工作日白天提供服务,首批计划推出三个项目,包括“艺术早课”“午间一小时”“都市午茶”。其中,“艺术早课”利用属地社区的活动空间开展培训,内容以传统文化、艺术导赏、健康养生等为主,方便老年朋友就近就便参加文化培训;“午间一小时”则利用办公楼宇、商圈、产业园等工作场景内的空间开展培训,把艺术培训与技能强化结合起来,更加贴合“上班族”的实际需求;“都市午茶”的内容以生活美学、艺术入门、非遗体验等为主,适当安排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
课程设计也在与时俱进。据本地媒体报道,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总校作为日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开设21门课程,内容既有国风舞蹈、书法、乐器等传统课程,也精心准备了植物芳疗、旅游日语、手机摄影、iPad插画、花艺和中式点心等贴近市民生活的课程,关键词锁定在艺术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健康养生,为不同群体提供一整天的学习选择。
虽然未经严格考证,但“艺术夜校”顾名思义,其设立初衷应该是针对在职人员和学生业余课后的补充培训。“艺术日校”的开设将公益文化服务的人群瞄向了银发族、全职妈妈、自由职业等更广泛的人群。随着市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特别是“60后”逐渐步入退休生活,其对艺术培训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均非与前人可同日而语。如何满足不断进化的市民文化需求,往小了说是教学培训的提质增效,往大了说是城市治理的精细管理。
这几年,商旅文化消费讲究的是“联动”和“跨界”,其背后的逻辑是整合资源,进而扩大供给。“艺术日校”从学校走进社区、商圈、青年公寓和产业园,不仅是教学场所的延伸,更是与服务对象和需求的精准对接。要解决市民艺术学校“一座难求”,说到底一是要扩大教学载体,二是要丰富教学资源。前者可以和老年大学、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载体联动,让“艺术日校”更可及、更细分;后者可通过“培训券”等方式补贴社会培训机构,把社会和市场资源纳入公共服务文化体系。
需求是最好的动力。在众多行业面临供应过剩的当下,市民艺校的“一座难求”恰恰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好时机。